京口閘遺址,見證塵封的千年古閘
金山網訊 漫步在市區中華路上,很少有人會想到,腳下沉睡著一座曾扼守江南漕運咽喉的千年古閘——京口閘。2010年起實施的京口閘考古發掘,讓這個湮沒于歷史塵埃中的水利工程重見天日,其跨越唐、宋、明、清四代的閘體遺跡,不僅訴說著古代運河的輝煌,更見證了中國水利技術的演進與漕運文明的興衰。
京口閘又稱大閘、頭閘,至遲在唐代開元年間即已設置在河道之上。京口閘舊時是江南運河上的第一座船閘,連通運河和長江,既是漕運咽喉,也是商貨轉運樞紐,因此被稱為“江南運河第一閘”。京口閘始建年代已不可考,唐至宋初為京口堰(又稱京口埭),北宋紹圣年間撤堰為閘,以便漕運。
據市文廣旅局文物處副處長劉聰介紹,歷史上京口閘幾經興廢,至清朝末年,由于漕運廢止,京口閘年久失修,而長江南岸泥沙不斷淤漲,官府雖多次整治,但效果卻不明顯,京口閘最終淤廢。1933年,京口閘段運河水道被填為中華路,京口閘這座江南運河上的名閘自此被掩埋地下,直到2010年鎮江博物館的考古發掘才使它重見天日。
通過考古發掘,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唐代堰體以及北宋至明清時期的京口閘東閘體。這些遺跡表明,在不同歷史時期,京口閘的建設都采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技術。記者從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、文博副研究館員劉敏那里了解到,當年考古發掘中發現,北宋時期閘體構成以木質為主,南宋時期出現了石料堆砌,可見南宋閘體的建筑工藝較之北宋有了進步,石閘墻開始出現。到了明清時期,閘體建設中所用的石頭,由南宋大小不一的小塊石變為人工打磨而成的大的條狀石塊,并有統一的鋪設標準,意味著閘體建設更為成熟。此外,這一時期的京口閘閘口設有閘門槽、閘墩、絞關石柱等設施,使用過程已運用到滑輪組等物理知識。
劉敏介紹,在京口閘遺址考古過程中,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兩件造型碩大獨特、制作精美的香爐,即青花海水龍紋香爐和孔雀藍釉堆塑云龍紋香爐。青花海水龍紋鼎式香爐的尺寸在目前發現的元青花中最大;孔雀藍釉堆塑云龍紋香爐胎體厚重、造型古雅,它的形制來源于早期銅鼎。
目前這兩只香爐陳設在鎮江博物館展廳內。記者在展廳里看到,這兩只放置在玻璃罩內的香爐古色古香、莊重典雅,極具觀賞價值。據記者了解,當時和這兩件香爐一起出土的,還有一件青花云龍紋鼎式香爐。青花鼎式香爐系迄今為止在考古過程中的首次發現。有專家分析,香爐出土地點附近,在元代時期很可能建有天妃廟。民眾對于天妃的崇拜,元代臻于極盛。京口閘遺址出土的幾件香爐,既是鎮江段大運河漕運史的見證,也是璀璨宗教文化的展現。
夕陽西下,中華路上車流逐漸多了起來。仍有游客三三兩兩前來,駐足于京口閘遺址前,凝神端詳。時光似乎在這一刻凝固,耳畔仿佛響起唐宋船工的號子、明清商販的吆喝。京口閘這座被歲月塵封的千年古閘,正如一位滄桑老者,將大運河的千年故事娓娓道來……(記者 孫力)
責任編輯:董禮